今天七夕。看着朋友圈“大型撒狗粮现场”,我忍不住想问:
为什么中国有七八个情人节,而外国基本只有一个?
掰指头算算,我们的情人节实在太多了: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3月8日,妇女节变“女神节”
5月20日,“我爱你”专属日
6月18日,京东店庆也能谈恋爱
七夕,中国版情人节
双十一,从光棍节变成“脱单节”
甚至六一儿童节,都有人送礼物表白……
一年下来,七八个“情人节”,月月有理由浪漫。
而外国人呢?基本就一个2月14日,安静吃顿饭,送支花,简单完事。
难道是因为中国男人天生更浪漫?
女同胞们估计要翻白眼:天天过节是理想,现实嘛…队友们还得努力!
那么,中国情人节泛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01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峰终定律”。我们对一段经历的体验,主要取决于两个时刻:
最刺激的瞬间(峰值)
结束时的感觉(终值)。
中间那些不好不坏的日常,往往被大脑自动删除。
换句话说,在感情中,你记住的,不是他对你多好,而是他让你心跳过几次。
所以,女生不一定记得住男生点的300顿外卖,却能记清那次半夜突然被带去山顶看星星。峰与终,才刻骨铭心。
情场高手都深谙此道:打动一个人,不用天天送玫瑰、顿顿烛光晚餐。只要精心制造几个让她“哇塞”的瞬间,效果就拉满了!
这些打破日常的心跳,才是点燃感情的小火苗。
这也能解释为啥有些“老实人”无微不至,最后却收到“好人卡”:
好男人像“存款”:踏实稳定,但波澜不惊, 容易被人忘在一边。
“坏男人”像“股票”:忽上忽下,让人赔得底掉,但偏偏让人牵肠挂肚。
大脑天生对“意外”更敏感,人们都渴望偶尔被“用力爱一次”的惊喜感。
可问题来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创意去制造浪漫?
这时候,就轮到“情人节”出场了。
02
别误会,情人节从来就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中国人第一次过情人节,是1993年。那年,一家港资鞋厂在《北京青年报》登广告:
“2月7日到14日,抽‘幸运情人卡’享优惠。”
这也是中国第一则情人节商业广告,轰动一时。但当时,“情人”这个词有点暧昧,一些老干部颇有微词。
很快,有关部门下发通知:广告里不准出现“情人”。这道禁令执行了好几年,直到1998年左右才悄然取消。
回头看,这场“洋节入侵”,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商业味儿。其本质是通过购物,帮你一键生成爱情的“峰值”。
情人节成功地写出了霸道公式:“买=爱“,“不买 = 不爱”。于是,平台纷纷“造节”——
阿里搞双十一,从光棍节变“脱单节”;
京东推618,年中也要“爱自己”;
520谐音“我爱你”,成了网络表白日;
连三八妇女节,都被包装成“女神节”“女王节”,主打“宠爱经济”。
每一个“情人节”,都是一次精准的“情感营销”。它们不关心你感情好不好,只关心你有没有打开钱包。
03
因为情人节多,所以说中国男人浪漫?
真正“浪漫”的,是那些坐在会议室里搞策划的营销团队。他们才是顶级的“情场老手”,摸清了人性弱点,把 “爱” 变成了一张可量化的 “KPI 清单”:
礼物得是联名款,不然就是“敷衍”;
奶茶要选“情侣杯”,拍照发圈才算“过节了”。
很多人就这样被绑架:不转账,就是不爱;不送礼,就是不走心;不过节,就是冷暴力。
于是,感情成了“规定动作”,爱变成了“限时促销”——这哪里是浪漫?分明是“浪漫税”!
04
很多人觉得,感情就该“细水长流”。但“峰终定律”告诉我们:
细水长流是基础,但没点“浪花”,感情容易变成“温吞水”。
因此,我们不反对浪漫,也不反对过节。感情的确需要“峰值体验”来保鲜。
但我们坚决反对的是:
把“爱”简化成“花钱”,
把“在乎”等同于“过节”。
真正的浪漫,
不是七夕送花,而是某天加班到深夜,他默默在楼下等你,手里是温热的宵夜。
不是2月14日的联名款口红,而是大夏天送她一条围巾,理由是“想和你一起过下一个冬天”。
节日里的仪式感越来越像生硬的塑料花,而那些非节日的、猝不及防的的瞬间,才真实、动人。
这些“不按日历出牌”的瞬间能够证明,他不是在“完成爱情KPI”,而是真的把你放在心上。
写在最后:
节日可以过,礼物也可以收,
但爱的本质是用心,不是跟风。
浪漫的核心是真诚,不是套路。
我们不需要一年七八个情人节,只需要一个人,在日复一日的平凡里,偶尔为你用心制造一个猝不及防的“哇塞”。
因此,别让商家定义你的爱情。
你的感情,不必非得“按时浪漫”。
真正的峰值时刻,藏在突如其来的心跳里,在彼此的真心深处,闪闪发亮。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每个月的情人节是哪天(今天七夕为什么中国有七八个情人节真相扎心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