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我就喜欢你歌词(生辰私祭为那般读红楼梦新探)

莫名我就喜欢你歌词(生辰私祭为那般读红楼梦新探)

admin 2025-09-13 大师起名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作者:刘上生

《红楼梦》常读常新。因为它储存的信息量太丰富,总可能使你有新的感悟和发现。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同)写贾宝玉于金钏生日出郊私祭,与前几回贾母带刘姥姥游园的富贵盛事,和紧接着贾母带头凑份子给王熙凤过生日的无聊热闹,形成悲喜冷热的强烈对映,人们已经熟知并称道。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的祭奠并不在生日而在忌日。曹雪芹却着意让贵族公子贾宝玉记住一位屈死的丫鬟的生日,并且在逝者的生日这天秘密私祭。这一细节同样彰显着作家一贯的“立意新奇”的创造精神,引人探索。

生辰私祭为那般?——读《红楼梦》新探

悲剧的冲击力

金钏是从小服侍王夫人的贴身大丫鬟,与贾宝玉的亲近接触,远不如袭人、晴雯等怡红院中人。但金钏儿之死却成为贾宝玉人生成长的节点,因为导致金钏儿悲愤自尽的被撵逐与贾宝玉有着直接的相系。

金钏儿之死是《红楼梦》着力描写的重要事件。这是贵族贾府第一位奴婢的非正常死亡。作者不但用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的标目表明了他的鲜明态度,而且从第三十回起,延续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四十三、四十四、四十六、五十八诸回,详细描写事件原由及影响,其关联线一直延伸到第八十回前的晴雯之死。分量超过书中其他逝者。就地位说,金钏儿一家是贾府的“家里人”,即世代服役的家奴,与曹雪芹的“包衣”家世相似。曹雪芹如此描写这一小人物的大事件,显然有着强烈的共情。

在少年贾宝玉的心中,金钏儿是一个可亲近的玩伴。第二十三回写贾政唤宝玉,宝玉紧张,金钏儿等丫鬟在廊檐底下,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儿一把拉住宝玉,悄悄地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搽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宝玉从贾政处出来还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这说明宝玉吃金钏儿嘴上胭脂是往日常事,也表明宝玉与金钏儿等丫鬟相处得无拘无束。吃胭脂是幼年的宝玉的“怡红”怪癖。除了金钏儿,书中还描写了宝玉要吃史湘云洗脸胭脂水,摩挲鸳鸯脖颈要吃胭脂等细节。这些怪癖,虽然是童心无邪,却因“零距离接触”隐含着潜意识的异性情欲。第十九回袭人规劝宝玉三事,特别提出:“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儿,再不许吃人嘴上搽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这种习性随着年龄渐长,如不加以约束,必然与礼教规矩发生冲突。第三十回导致金钏被逐屈死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宝玉到王夫人处正值午睡,金钏也斜着眼为王夫人捶腿,宝玉见此睡态,便有些恋恋不舍,从荷包里摸了一粒香雪润津丹送到金钏口里,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地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还继续纠缠: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对着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虽然从贾宝玉的“怡红”个性和他与金钏儿的平时关系看,他说的“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是因为喜欢而想把金钏儿要到怡红院,未必有占有欲。故张俊沈治钧评曰:“知宝玉与金钏调笑,是已熟惯,而非一日矣。”(张俊沈治钧《新批校注红楼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566页)但宝玉言行流露的轻薄暧昧气息还是显而易见的。金钏儿难以应对。她没有晴雯的风骨,无法拒绝宝玉,所谓“金簪子掉在井里头”,就表明她很清楚自己的“家生子”身份和命运。即使内心喜欢宝玉,也不能接受,面对纠缠,只能想法把他引开。不料却遭到王夫人的责打辱骂,并且不由分说地让她背负恶名撵逐出去。书中用叙述者口吻解释说:“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这是意味深长的反讽之笔。如果要说“无耻之事”,贾环倒是正在干,她并没有管,作为嫡母,亲子宝玉庶子贾环都应该受惩,她自己也有失教之责。金钏何过?懦怯的宝玉不敢担责溜走了。性情刚烈的金钏儿只能用最惨烈的方式表示抗争——投井自杀,撕开这个所谓“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的贵族之家最黑暗残忍虚伪的一角。其悲剧力,冲击着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暴露着他们内心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

金钏儿之死虽然也一度引起王夫人自责,但在一个贵族之家,奴婢的性命是无足轻重的。薛宝钗劝说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意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位贵族家主依然以她的生杀予夺出乎心臆的行事逻辑制造着下一个奴婢悲剧。

金钏儿之死是宝玉挨打的原因之一。但贾政之所以惩罚宝玉,不是因为一个丫鬟的生命,而是因为此事有损贾府“宽仁好德”的体面。“淫辱母婢”也是宝玉挨打的罪名,但吊诡的是,真正有违反礼教“淫辱母婢”丑行的恰恰是诬告宝玉的贾环。王夫人明知贾环丑行而不惩,贾环诬告而得势,忠于王夫人的袭人对主子掩盖真相,而贾政所宠的赵姨娘正是王夫人的对头,嫡庶矛盾在这个贵族之家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受害的却屡屡是被视为贾府命根子的嫡子宝玉。金钏儿之死引发的事件,深刻暴露出这个贵族之家的根基的混乱脆弱。

在视奴婢生命如烟云草芥的贾府,只有贵族公子贾宝玉心中,金钏儿之死是永远的伤痛。贾宝玉愧疚,悔恨,他本视为“水做的骨肉”的清净女儿,如今却因他的过失而死,不禁“五内俱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第三十三回),在他的“世法平等”的生命价值观里,“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三十四回)“两种生命价值观,等级奴役和‘世法平等’尖锐对立,贵族公子贾宝玉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精神救赎之旅。”这种救赎,成为贾宝玉精神世界自我净化的转折点。(刘上生《探骊——从写情回目解味<红楼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247页)

对映转换和衔接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忌日(死亡之日)与生日的意义是根本不同的。生者贺寿日,悼亡在忌日。《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许多传世悼亡名作都作于忌日,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纳兰性德《金镂曲·亡妇忌日有感》、王士祯《悼亡诗(忌日感怀)》等。贺寿之作多如牛毛,笔者还没有发现古人纪念逝者生辰的名篇。倒是今人纪念前贤,皆选择生辰,重在颂扬前人业绩以垂不朽。宝玉既然是祭奠金钏,为何不在忌日,而选择生辰?贾宝玉又何从知道一个丫鬟的生日?这当然不是一个现实问题,而是作家艺术处理的问题。依笔者所悟,首先,这种叙时挪移是为了突出贾宝玉自我救赎心情的沉重和迫切,他无法等到一年之后的金钏忌日的祭奠来求得精神解脱。贵族少爷记住一个丫鬟的生日,这当然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表明贾宝玉心意之诚精神之痛之深。金钏生日在九月二日,距离其死期不到四个月。这四个月,贾宝玉的心灵备受折磨煎熬。第三十五回挨打后他让玉钏尝莲叶羹博其一笑,虽然是可笑的小伎俩,也可见宝玉希望求得谅解心情的迫切。

其次,这里有曹雪芹精心设计的对映转换。王熙凤与金钏同天生日,这天又是诗社社日,这种两个生日一个社日的偶合碰撞的设计,不但造成气氛热冷乐悲的强烈对映,更突出了贾宝玉个体人格的自我选择。这种手法在关键时刻的运用,人们在第十六回已经见到,当好友秦钟病重时,“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热闹,独他一个视有若无,毫不曾介意”。“家事”与“情事”,孰轻孰重,贾宝玉的价值观与世俗是颠倒逆反的。

但不同的是,“闲取乐”与“不了情”的对映,在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竟出现了气氛反转。凤姐生日本为喜事,却因为贾琏偷情引出夫妇反目,贾母袒护,平儿挨打,情妇上吊,变成一场暴露贵族之家腐朽糜烂的闹剧;而宝玉却在私祭悲情后,获得了为平儿理妆的意外之乐,实现了金钏儿事件以后精神世界的新飞跃。书中叙写道:

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故一日不乐。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竞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因歪在床上,心内怡然自得。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不觉洒然泪下。……

从凤姐庆寿与私祭金钏的喜悲对映,到凤姐泼醋与平儿理妆的悲喜反转,再到宝玉内心的喜悲交集,气氛复杂转换,内涵不断深化。到“平儿理妆”,才特意点出“今儿是金钏生日”,完成私祭事件的完整补叙,又把私祭与理妆二事自然衔接起来。如果说,私祭是宝玉自我救赎仪式的完成,理妆则是宝玉“怡红心性”的新起点,它是自我救赎向心灵净化的转化,是延伸,更是飞跃。“私祭金钏”情节隐寓贾宝玉的精神成长,孩子气的“女清男浊”的“泥水骨肉说”升华为一种更纯净的女性美崇拜和同情不幸保护弱小的仁爱人道情怀,转化为对具体对象的现实关怀。把两个重要事件巧妙地衔接起来,也把贾宝玉怡红心性净化成长的两个阶段自然衔接起来,这种手法是何等高明。

“虽死不死”的生命观

生辰私祭,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从后文的叙事可知,贾宝玉为这次私祭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从时间的选择确定,事前的缜密安排到事后的编谎解释,行动目标、过程,每一个步骤细节都有考虑设计,因为这些细节都包含着其预设意图。但在阅读感受中,却充满悬念和偶合。这是因为私祭是宝玉的自我救赎,不但为礼教所不容,也为世俗所难以接受。心灵的秘密要在公开的行动中完成,就不能不使过程悬念高置,不但贾府诸人,就连随从茗烟也莫名其妙。从清早“遍体纯素,从角门出来,一语不发跨上马”,往城外冷清清的地方奔驰而去,似乎并无目标;听说快到水仙庵,宝玉忙问:“水仙庵就在这里?更好了,我们就去。”接着描写了宝玉的议论、进庙看洛神塑像和井台祭拜:

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

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

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茗烟站过一旁,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

宝玉的“心事”和所有言行,似乎都是哑谜。直到宝玉回家时看见玉钏垂泪,有意陪笑道:“你猜我去哪里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这个细节才有所暗示。读者才幡然理解,贾宝玉“世法平等”的“不了情”,是如此离经叛道,如此孤独超前,他的精神自赎,是如此真诚沉重。贾宝玉于金钏生辰到水仙庙,瞻仰洛神塑像垂泪,到井台设祭的意图设计与完成,体现着对金钏投井自尽的对景应情的悼念,对金钏死后“幻化”为水仙的人格升华的痴情想象。

不仅于此,生辰私祭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以贾宝玉特殊的“水”意象隐喻,寄托他的“虽死不死”的清净女儿生命观。唯有这种生命观观照的升华和永恒,才能使贾宝玉的精神获得完全解脱。

金钏儿死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似乎毫不相干的小事。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宝玉听刘姥姥瞎编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茗玉死后成精的故事,发生兴趣,并且马上发表议论,他说:

“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明知可能是假的,贾宝玉还要茗烟按照刘姥姥所编去找庙,要为女孩塑像,上了当也不责怪。过去人们仅仅从宝玉疼爱女孩的怡红心性去理解这个故事,现在看来,其内涵应该丰富深刻得多。宝玉口里的的“这样人”“这些人”,是他对“清净女儿”的特指符号。第五十八回,宝玉听了芳官转述藕官的话,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第四十九回,见到薛宝琴等,宝玉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见,“虽死不死”乃是他对不幸夭折的“清净女儿”的生命价值的独特观照。在贾宝玉看来,秉天地灵气所钟的清净女儿,不仅肉体生命是“水做的骨肉”,与浊臭男人“泥做的骨肉”美丑对立,而且肉体生命终结后,依然保有洁净的不死灵魂。所谓“虽死不死”的内涵,既包括肉体生命终结后的神化仙化的浪漫幻想,也包含生者对逝者的永恒纪念。这是一种出自对抗男性霸权的女性美崇拜心理的审美化的浪漫生命观。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这次发生在金钏死后宝玉内心自责时期的与刘姥姥的对话,他的“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议论,他对茗玉的关切,未尝不包含对金钏“虽死不死”的浪漫幻想投影。而几天之后的九月初二,金钏生辰这天,贾宝玉去水仙庙祭奠,就是一次勇敢的实践行动。茗烟虽然猜出了祭祀对象的崇高圣洁,“虽不知名姓,想来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却没有想到所祭竟是一位丫鬟。从等级奴役为“天理”的世俗眼光,当然不可能理解贾宝玉“世法平等”观念下对逝者金钏儿的升华和纪念,但他的“代祝词”能够表达宝玉对男性霸权的否定,也算是贴心俊仆了。

如此看来,否定“等级奴役”和男性霸权的“虽死不死”的清净女儿生命观,这才是作者设计贾宝玉金钏生辰私祭的深层意义。

仪式已经完成,此后将内化为永恒的情感。林黛玉不愧为宝玉的人生知己,宝玉回来后,黛玉借看《荆钗记》中《男祭》一出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来做什么!俗语道:‘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这话宝玉肯定听进去了。第五十八回,宝玉对芳官说到,对逝者以后断不可烧钱纸,“只要‘诚心’二字为主”。“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便添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素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宝玉的“各有所因”,当然包含对金钏儿“虽死不死”的纪念。它已经化为从贾宝玉“怡红心性”的新鲜血液。

沿着金钏儿事件的延伸线,在曹雪芹自定稿的前八十回终点,我们还可以看到金钏之死与晴雯之死两大丫鬟悲剧的衔接。作者以“情烈”誉金钏(不能擅改为“性烈”),以“高标”“直烈”誉晴雯,《康熙字典》云:“刚正曰烈。”这是以生命反抗不平的“烈”,显示了柔弱女性人格的崇高美。晴雯的屈死更加悲惨,但不同于祭金钏的,是作者几乎没有写宝玉的过分悲伤。第七十八回,是小丫头所编晴雯去做了芙蓉花神的谎言把贾宝玉从无以自拔的悲愤中解脱出来。《芙蓉诔》所云:“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这因为这符合贾宝玉的“虽死不死”的清净女儿生命观。《芙蓉诔》升华了现实世界的晴雯,也寄托了宝玉的永恒怀念和愤怒反叛。“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比起祭金钏,可以看到宝玉精神人格的新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莫名我就喜欢你歌词(生辰私祭为那般读红楼梦新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