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病”的解析
笔记栏(Key Points)核心知识点
详细内容
例句/案例
学习方法提示
1. 本义:重病(名词)
原指严重的疾病,与“疾”(轻病)区分,后泛指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里(重病);“病入膏肓”: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
通过“疾”(小病)→“病”(重病)对比记忆,注意语境中程度差异。
2. 引申义1:缺点、问题
由“身体疾病”引申为“行为或事物的缺陷”,可指人的过失或社会弊端。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人们笑我固执浅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结合“诟病”(指责缺点)一词强化记忆,注意抽象义的引申逻辑。
3. 引申义2:责备、批评
从“指出缺点”进一步引申为“责备”,动词用法。
“诟病不已”:不断责备;“众人病之”:大家都责备他。
识别标志:“病”后接宾语(如“病其过”),表主观评价。
4. 词义逻辑链
身体重病(具体)→ 事物缺陷(抽象)→ 对缺陷的责备(动作)。
类比理解:身体生病→行为有“病”(缺点)→ 他人“病”之(批评)。
建立“具体病症→抽象缺陷→主观态度”的联想链,通过场景代入记忆。
5. 常见误区
区分“病”与“疾”: • “疾”侧重轻病或快速(如“疾风”); • “病”侧重重病或缺陷。
“疾病”在文言中为并列词(轻病+重病),非现代汉语泛指“病”。
结合例句辨析,避免混淆程度和词性(“病”可作动词,“疾”多为名词/形容词)。
A 提示栏(Cues & Questions)1. “病”的本义与“疾”有何区别?举例说明二者在文言中的用法。
2. “病”作“缺点”和“责备”讲时,如何通过语境判断词性?
3. 文本中提到的“诟病”在文言中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4. “病”的引申义“缺点”是如何从本义发展而来的?试分析逻辑关系。
5. 文言中“病”作动词时的常见搭配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B 总结栏(Summary)核心内容: 文言实词“病”的本义为重病,引申为缺点、问题(名词)和责备、批评(动词)。核心逻辑链:从“身体严重疾病”到“抽象层面的缺陷”,再到“对缺陷的指责”。需重点区分:
l 名词“疾病”(如“病入内脏”)
l 名词“缺点”(如“吾不以为病”)
l 动词“责备”(如“诟病其行”)
学习策略: ① 通过“重病→缺陷→责备”的链条记忆义项;② 利用“疾”与“病”的对比(轻病vs重病、具体vs抽象)强化辨析;③ 注意“病”作动词时的宾语关系(如“病之”即“以之为病”),结合语境判断词性和含义。
理解检验问题(20题)C 一、选择题(每题2分)1. 下列句子中“病”表示“重病”本义的是( )
A.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B.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C.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D. 病万变,药亦万变
答案:B
解析: B项“称病”指以生病为由,用本义;A项“病”表“担心”(非文本重点,需排除),C项“病”指疲劳,D项指病情。
2. “诟病”中“病”的含义是( )
A. 重病 B. 缺点 C. 责备 D. 疾病
答案:C
解析: “诟病”即“指责、批评”,“病”为动词“责备”。
3. 下列“病”与“人病则忧惧”中“病”含义相同的是( )
A. 病愈复出 B. 病其迂阔 C. 时人病之 D. 病骨支离
答案:A
解析: A项“病愈”与“人病”中的“病”均指疾病(名词);B、C项表责备,D项表病态。
4. 区分“病”作名词(缺点)与动词(责备)的关键是( )
A. 是否与“疾”连用 B. 前后词语的词性 C. 语境中的情感色彩 D. 是否为单音节词
答案:B
解析: 名词“病”前多为形容词(如“固陋之病”),动词“病”后接宾语(如“病其过”)。
5. 下列哪项体现“病”的引申义“缺点”?( )
A. 病入膏肓 B. 切中时病 C. 病从口入 D. 病榻之苦
答案:B
解析: B项“时病”指社会的弊端(缺点),A、C、D项均指疾病。
D 二、简答题(每题4分)1. 列举“病”的三个主要义项,并各举一例。
答案:
① 重病(名词):病入内脏;② 缺点(名词):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③ 责备(动词):诟病其失。
2. 说明“病”在“病吾子之酒”(《庄子》)中的含义及用法。
答案:
“病吾子之酒”中“病”为动词,意为“认为……有缺陷”,全句指“认为你的酒有问题”。此处“病”表对事物的批评,后接宾语“吾子之酒”,体现动词用法。
3. 文本中如何通过“扁鹊见蔡桓公”的例子区分“疾”和“病”?
答案:
文本指出“小病为疾,大病为病”,如蔡桓公“腠理有疾”(轻病),后“病入内脏”(重病)。通过病情发展的程度差异,说明“疾”与“病”的本义区别,前者为轻,后者为重。
E 三、分析题(每题6分)1. 结合语境分析“病”在“病少(shào)”和“病国”中的不同含义及构词逻辑。
答案:
¢ “病少”中“病”为动词,意为“忧虑、担心”(非文本重点义项,需结合拓展),“病少”即“担心年少”;
¢ “病国”中“病”为动词,意为“危害、使患病”,“病国”即“危害国家”(引申为国家的弊端)。
构词逻辑:前者表主观忧虑,后者表客观危害,均从“疾病”义引申至抽象层面的“问题”。
2. 为什么“病”可以从“重病”引申为“缺点”?举例说明其逻辑联系。
答案:
“病”的本义是身体重病,引申为“事物的严重缺陷”(如“时病”指社会弊端),符合汉语中“具体生理问题→抽象缺陷”的引申规律(如“弊”从“破旧”引申为“弊端”)。例如“吾不以为病”中,“病”指行为上的缺点,是“重病”义的抽象化,强调缺陷的严重性。
F 四、应用题(每题8分)1. 阅读文段并解释“病”的含义(标序号处):
“仲永①病于嬉,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及长,才能②病减,众人③病之曰:‘少时聪慧,今却④病拙如此!’”
答案:
① 动词,受困于(非文本重点,需结合语境);② 名词,缺陷(才能不足);③ 动词,责备;④ 形容词,拙劣(此处“病”为状态,需注意文本未覆盖,可标注拓展)。
2. 设计一个包含“病”不同义项的句子,并说明每个“病”的含义。
示例:
“①病中得友关怀,②病愈后思其恩;然友尝③病吾懒散,吾知此④病当改之。”
解析: ① 疾病(名词);② 疾病(名词);③ 责备(动词);④ 缺点(名词)。
问题设计说明l 层次覆盖: 选择题(记忆/识别)、简答题(理解/归纳)、分析题(逻辑推断)、应用题(语境运用),重点考察文本中强调的“重病”“缺点”“责备”义项,兼顾拓展义项(如“担心”“危害”)以对接高考语境推断需求。
l 考点聚焦: 区分“病”与“疾”的程度差异、名词与动词用法、本义与引申义的逻辑关系,结合课本经典例句(《扁鹊见蔡桓公》《训俭示康》)强化记忆。
l 学习导向: 通过问题强化“词义引申链”和“语境词性辨析”,建议结合《论语》《庄子》等篇目练习“病”的动词用法,注意文言中“病”表“责备”时的宾语前置现象(如“未病吾”即“未责备我”),避免望文生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诟病一词是什么含义(文言文实词病的解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