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低,真的有定数吗?
很少有人看到“垚”这个字。三个“土”上上下下压着,像是硬生生垒起来的东西。没有线条装饰,没有奇怪笔画,很直接。
“垚”读作yáo,有别于“土土土”,不用念作tu,不能随便读成别的音!
最纠结的是这个字不是“土多”的意思。它和山不太一样。山这个字,你一看就是山峰。垚,不像。三个土,稳稳地叠着,不张扬。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直接写了,“垚,土高也。”意思就这么简单,不是其它。它的本意是堆积起来的泥土高。先有地,然后一堆,变小丘,再多了就成了高地。
有些人把“垚”念成“圭”。这不对。“圭”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垚只能是“土高”。它和“高”划上等号,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考很多次甲骨文,都找不到垚。它不直接出现,是后来分出来的字。“尧”的结构里有“垚”,但早期并没有完全独立用。到了篆书,小篆,最后隶书,形状才叫定型。
用三个“土”,是因为一个不够看,两个才有坡,三个才能说成积累。用最基础的方式把“高”表现出来,没加任何酷炫的东西。
“垚”一般不用来单独做词。现在多出现在人名里。家里起名用这个字,是希望孩子像堆土变山一样,慢慢扎实起来。也有人写字画画爱用,看着扎实。
“垚”承载“高”这个意思,不只体现在物理上,还到了人格和德行!很有分量!
“尧”是圣王的名字,但字根是“垚”,后面加上“人”才成“尧”。从土的堆积,偏到人做加法,意思更高。段玉裁说得明白:“尧本谓高,垚则土高。” 尧说的是崇高的意思,圣人才能用。尧的德行,在《史记》里说得很实在:仁如天,知如神,就像太阳一样高远。
“垚”本来就没多少人写到诗词里。宋代刘子翚用“垚峰”指代高山,不写“高峰”写“垚峰”,很少见。他用这个字,刻意让山重,底子深。三层泥,慢慢垒上的感觉,踏实,比“山”显得厚。
月亮照在山上,垚峰显出稳重,流水声音轻轻响。诗里这个“垚”,是慢慢堆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垚”的意义总归就是,最底下不起眼的东西,也能起高楼。没什么虚的。
你能看到,细微的泥土一层一层往上垒。没有这每一层,哪来后面的高?很多事情是日子推着日子,点一点撑起来。
在书法和刻印里,有人把“垚”单独用,哪个位置都能顶。成了文化符号——根基稳,有态度,也肯定。
“垚”也许不常用,但它的意思一直没变。它是一步一步的结果。没有快的,没有抢的。全是后面的积累。
三个“土”,你单拿一个是地,两个变成了小坨,三个就撑上去了。就是这种简单重复,不怕慢。
家里给孩子取这个名,不讲求表面意思,是觉得土厚实,比什么都管用。希望人能稳住,不怕慢不怕多。
有时候,“垚”也被用来代表最高的品格。很多文件夹、古碑里能看到,都是象征意义。没人直接用它做书名、文章,除非要点出根基,实在的意思。
写“垚”这个字很简单,每一笔都特别正,没花里胡哨。普通,但加一起却变得不同。像是很多东西,堆得高,但是每一层都实际。
三个“土”,就是基本,一点不假。
宋代诗人写“垚峰”,没用高这个词,“垚”让人容易记住。基础牢,一层不落才放心。诗里山和月,都是实打实落下来。
“垚”不像山,也不像丘。它就是三个土上的成果。底下支持上面,没有下就没有上。就是纯粹,一点不复杂。
很多人看不懂“垚”干嘛的,其实不用问。它没什么难理解的,就是土堆堆地高。平静,没有什么多余的意思。
大字典里多半只给“土高”的解释。很单调。后来有人用在不同场合,意思还是根基好,力量大。不花哨,一直是这个意思,没有变过。
关键就是,“垚”字一出来,你就知道,是累积出来的高,无遮掩。
哪个地方要用“垚”,都是希望稳稳坡坡,不跳跃。特别是弄字画和建筑题字,不敢取巧,全靠底子。
现在社会变快,很多人看不下去慢的成果。这个字恰好对着来,一横一竖,一步一步叠起,没有捷径。
很多故事讲高大,但没说怎么高大。这个字讲的是土,每一块土都数得清。慢慢堆,不怕久。
“垚”的全部逻辑就是,简单和持久是不变的理由。高不等于不稳,稳才是真的高。
写到最后“垚”只是三个字母,叠在一起,看着很实诚。它代表的是一层层积累出的结果,不多不少。有底子,能撑起想要的高度,这就是“垚”的简单道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三个土念什么字(垚是什么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