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咱们继续读——《博弈论》!一起来学习藏在生活角角落落的智慧锦囊!
以下是第一章第三节:前提是理性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职场上精于算计的人升得最快?为什么老实人总在吃亏?博弈论给出了一个扎心答案:赢家往往都是“理性人”——他们永远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博弈论的核心前提就是:所有参与者必须是“理性人”。这个源自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概念,核心就两个字——利己。
想象一下经典场景:夫妻俩争夺遥控器。丈夫想看球赛,妻子想看电视剧。两人僵持不下——这就是博弈。但如果妻子想:“他工作辛苦,难得看场球”,主动让出遥控器,博弈就瞬间瓦解。当有人放弃自身利益,理性人的前提就被打破,博弈的土壤便不复存在。
更典型的案例是“空城计”。诸葛亮大开城门,司马懿疑有埋伏而退兵。诸葛亮赢在哪?正是精准预判了司马懿的“理性”:攻城可能大胜或惨败,退兵则保全实力。理性人永远选择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选项。 若对手是个莽夫,空城计就成了自寻死路。
但把“理性人”简单等同于自私自利,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矛盾,在“理性”与道德的碰撞中才尖锐爆发。
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跑跑”老师丢下学生独自逃生,事后宣称“除了女儿,我连母亲都不会救”。从博弈论看,他的选择堪称“理性最优解”:逃生策略下,无论危险程度高低,他活命的概率都远大于留下。
但公众的怒火为何滔天?因为当博弈关乎生死与人伦,纯粹的“理性计算”就成了冰冷的自私。 教师的职责本能应是保护学生,这种“理性”已践踏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下棋时落子无情无可厚非,但做老师时只顾自己逃命,人性何在?
聪明人算利益,善良人算良心。
类似的悖论也藏在亲子关系里。家长用奖励“引导”孩子学习,孩子则钻研对策应付检查。表面看双方都在理性博弈——家长要成绩,孩子要自由。结果呢?孩子成了“考试机器”,家长成了“监督员”,双方都在理性的牢笼里,离真正的快乐与自由越来越远。
博弈论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许多现实困境,本质是“理性人”的利己选择在碰撞。但人类社会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我们能超越冰冷计算——教师会为学生挡下危险,父母终会理解孩子的梦想。
博弈论中的“理性人”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本能的选择逻辑。但真正决定我们成为谁的,是镜子之外的东西:那些明知可能吃亏仍伸出的援手,那些违背“最优解”却温暖世界的善意。因为人类社会这场大博弈,终极赢家永远不是最精于算计的棋手,而是最懂得以心换心的真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经济学中理性人(3博弈论博弈论里的理性人自私才能赢道德该靠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