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
萧国生(又作肖国生),又名让江。1916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淳口镇杨柳村一个贫苦农家。
1930年,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大举进攻,浏阳赤卫第六师带领群众向深山撤退。
14岁的萧国生背着竹筒枪,毅然参加赤卫师。有人劝萧国生回去,他坚定地回答:“有番薯吃番薯,没有番薯吃草、吃树叶子,我也不离开革命队伍。”
萧国生14岁背着竹筒枪,参加赤卫师。
1933年,萧国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萧国生任新四军一支队一团政治处宣传股长。1938年春,萧国生告别新婚的妻子,随部队向华中敌后挺进。不久调任第二团政治部主任。他每天都下连队,找战士们聊天,推心置腹地谈时局、讲任务,宣传人民战争的威力,指出侵略者外强中干的本质。通过细致、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支组建不久的部队上下一心、作战英勇,打响了夜袭新丰车站、句容城及延陵大捷等战役。
二团战功显赫,1939年被命名为“老虎团”,萧国生被誉为“政治工作模范”“共产党员模范”。
1939年初,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部分干部在茅山合影。右三为萧国生
1938年八九月间,二团来到茅山不久,丹阳、镇江一带发生了严重的瘟疫——霍乱。群众没有办法撤走,萧国生执意要求进入疫区,为病人清洗肠胃、擦身子。西药用完了,就用草药结合土办法来防治。援救群众的队伍有140人,回来时只剩81人。
1939年3月,在镇江县上下会村遭日军包围时,萧国生拒绝先行撤离的要求,把所带的文件及印章都交给突围的同志,自己留下来指挥作战。在战斗中,萧国生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数千群众追悼萧国生,陈毅司令员为萧国生亲撰悼文。
英雄的故事不仅在家乡被反复传颂,在他挥洒热血的牺牲地句容,人们也给了这位年轻的将领无上的荣光。
萧国生烈士墓。
1952年,当时的句容县人民政府在白兔镇郑庠村为萧国生等58名烈士建墓立碑,上刻“浩气参天”四个大字。1958年,经批准,白兔镇政府将萧国生的牺牲地白兔镇郑庠村,改名为“国生村”。下荣庄、郑庠、北山、红星四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队,叫国生大队,一条通向白兔镇上的路被命名为“国生路”。
如今,国生村已并入上荣行政村,村名已改,但萧国生的英名永存。每年清明,无数党员和群众来到其墓前,感悟先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追求。
(资料来源:长沙市委组织部)
来源:华声在线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小英雄的故事(我家的抗战故事|14岁浏阳少年背着竹筒枪上战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