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葫芦画瓢
葫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绿叶白花,在农家庭院里经常见到它。它的果实干枯后掏空可用作器具,树桩大而圆者可雕为瓢,是农家舀水、淘米的用具,叫“葫芦瓢”或“水瓢”。以葫芦贮水是很普遍的,非洲的马里人以大葫芦贮水,顶在头上运输;我国傣族、哈尼族以长形葫芦汲水,多背在背上。“压下葫芦浮起瓢”,这是一句非常生动而形象的民间语言,意思是看上去被制服了的东西,它以另一种面貌冒了出来。这是因为葫芦与瓢的关系实在很难划分。
葫芦成熟后,用锯截成两半,去掉中间的瓤,即成了农家应用的瓢。瓢来自葫芦,那么照着葫芦画瓢,当然容易多了。北宋初年,翰林学士陶谷在宋太祖身边担任起草各种文稿的工作,文笔为一时之冠,他也洋洋自得。有人推荐陶谷做大官,那知宋太祖不以为然地说:“起草文稿这项工作,无非是照前人的旧文本抄抄写写,其间改换几个字句,就像照葫芦画瓢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
从此“照葫芦画瓢”就成了“毫无创见”的同义语。
葫芦——古代的“救生圈”
今天,葫芦与人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十分密切,而在古代,葫芦与人类的关系真的是至深且巨。在船和桥尚未出现的时代,葫芦最重要的用途恐怕还是用作浮水工具。古代用葫芦为浮具,过江越海,故称“腰舟”。人们在过河、涉水或是进行捕鱼作业的时候,腰间系一两个葫芦,犹如今天的气球一样,可以得到许多方便。即使在有了木船以后,葫芦仍不失为随身携带的“救生圈”。航行在河中的船如果出事,一个葫芦可抵千金。
也许正因为葫芦与洪水时代的人们关系如此密切,我们常说的老祖宗“盘古”便有人以为是“盘瓠”,而盘瓠正是葫芦。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禾黍稻菽之类。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照葫芦画瓢是什么意思(歇后语小百科照葫芦画瓢的来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