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1课 《草原》基础知识考点整理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一、 作家作品(文学常识)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字: 舍予称号: “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本文体裁: 散文(记叙文)【考点提示】 填空题或选择题,考查作者姓名、代表作及文章体裁。
二、 生字词汇1. 会认/会写的字:
生字
拼音
部首
组词
毯
tǎn
毛
地毯、毛毯、绿毯
陈
chén
阝
陈列、陈设、陈旧
裳
shang
衣
衣裳 (注意: 这里读轻声)
虹
hóng
虫
彩虹、长虹、虹膜
蹄
tí
⻊
马蹄、蹄子、猪蹄
腐
fǔ
肉
豆腐、腐败、腐朽
羞
xiū
⺶
羞涩、害羞、羞耻
涩
sè
氵
羞涩、涩味、生涩
微
wēi
彳
微风、微笑、微小
2. 重点词语解释:
一碧千里: 形容青绿的颜色一眼望不到边。碧:青绿色。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在文中指草原无边绿草仿佛是天工用绿色渲染而成。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在文中指那些小丘的线条就像用墨线勾勒一样柔美。翠色欲流: 绿色浓郁得像是要流淌下来。形容绿到了极致。境界: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的美妙情景。拘束: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回味: 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玩味。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形容蒙古族同胞穿着民族服装骑马迎客时的飘逸姿态。【考点提示】
给生字注音、看拼音写词语。辨别形近字、同音字(如:陈-阵,裳-常,虹-红,蹄-啼)。词语解释(选择题或连线题)。运用重点词语(如“一碧千里”、“襟飘带舞”)造句。三、 课文内容与理解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描绘草原的美丽风光。第二部分 (第2-5自然段): 记叙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经过,表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情深。2. 重点句段赏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赏析: 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时无比喜悦的心情。“清鲜”、“明朗”写出了草原环境的独特之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修辞: 比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羊群的活泼可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修辞: 比喻。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中国画。赏析: “渲染”、“勾勒”是中国画的技法,用在文中非常贴切。“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与天相接,富有动感和诗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含义: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大家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一直交谈到夕阳西下。作用: 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留恋和对蒙汉同胞深厚情谊的赞美。【考点提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判断写作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初见草原→欢迎远客→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分析重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喻是重中之重)。四、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 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融入自己的感受,如“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比喻修辞: 全文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使草原景色更加具体可感。动静结合: 如写“羊群”是动景,“小丘”是静景,两者结合,画面富有生机。五、 拓展与积累关于草原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民族团结的名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留念解释是什么(六年级上册第1课 草原基础知识考点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