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建筑史,有两位学者不得不提——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他们终其一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林徽因、梁思成
林徽因曾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对“斗栱”做了详尽的描述:“中国建筑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并且与屋顶有密切关系的,便是‘斗栱’部分。”可见林徽因对“斗栱构造”这一中国建筑特色很是喜欢。而彭州一座唐宋时期的古寺便完整地保留了斗栱构造,而且是成都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庙宇。
有一座寺庙
为你
把这世界的全部美好
深深珍藏
涌华寺
公元920年,
前蜀后主王衍巡游天下,
来到今天的彭州市
磁峰镇涌华村境内,
看到这大山里生长的牡丹
又多又大、雍容华贵,
如同天边“彩泻霞涌”。
陪同的官员和士绅见圣意甚悦,
便恭请王衍给当地的一座寺庙赐名。
于是便有了以“彩泻霞涌”之意
赐名的“涌华寺”。
寺周围林木丰茂,静谧幽深,
在这里既可观赏山林美景、聆听自然;
也可修身养性、沉淀自我。
自此以后的一千多年里,
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庙里香火极盛。
银杏树
涌华寺山门外,
曾有两棵王衍所栽的银杏树,
其中母树不知何年枯萎,
但公树存活千余年,
迄今还能在山门前看到
一圈中空的树桩残骸。
三重殿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到涌华寺去敬香礼佛,
首先需爬上近三十级的石梯,
顶端两边是石围栏
以及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核桃树,
接着就是涌华寺的三重殿,
第一重是天王殿,
墙下立着块
“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第二重是大雄宝殿,
在右侧走廊上立有四个功德碑,
上面刻着许多为重建涌华寺
捐钱捐物者的名字。
(▲向右滑动查看全景)
大殿两边的石柱上分别书有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第三重是观音殿,
殿中三面墙上有九幅明代的壁画珍品,
单线描绘,绿金色彩,笔路细腻,
内容是郭子仪七子八婿上寿、
观音修行故事、释迦摩尼像等,
人物形象丰满传神、灵动如生。
壁画里还有
琼楼佛殿、飞天神龙、瑶池仙境等图像,
曾被专家评定为“四川古迹二等画”,
亦真亦幻。
涌华寺的建筑用砖
全部烧刻有
“涌华寺”三个正楷字,
遒劲鲜活。
今天的涌华寺
是地震修复后的,
只能看到少量烧刻
有“涌华寺”三字的建筑用砖。
斗栱构造
建筑小常识
▲向上滑动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在外形上,最为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其他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是屋顶部分。
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方梁枋与屋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而成的构件,它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标志性构件。从汉代出土的明器上可以见到早期斗栱的形式;到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
唐宋时期的斗栱构造十分复杂,需要若干部件叠加咬合而成,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连接斗栱的还有昂、华栱、枋、散斗、耍头等诸多部件。一组斗栱就是由这许多精妙绝伦的构件穿插而成。
涌华寺是成都市斗栱构造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庙宇。斗栱的使用使建筑房顶更加大气、出檐更深,而房顶也因有了斗栱的装饰,更加美观、具有观赏性!
庙宇全木造骨架,屋顶样式多样,既有悬山顶、也有歇山顶。
走进千年涌华寺,
静闻鸟语花香、山泉叮咚;
聆听晨钟暮鼓、佛乐悠扬;
乐享彩泻霞涌、林木森森。
那远离尘嚣的清净,
定会让您收获一颗禅意之心!
文字:高一本 卿菡
图片:张勇 乔刚 赵睿 刘正刚 杰士
编辑:卿菡 责编:邓茹月
文章由品鉴彭州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来源出处!
主编:王玉岩
编辑:梁丹 邓茹月 孙小洁 刘代萱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五的什华-的的临棱的是送意的好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