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美食快速送到家 点我
点击图可了解详细
页头广告联系15700009623
常山县芳村镇,在北宋之前,叫“方村”。到了北宋宣和年间,有一位村民在“方”字上加了个草头,改成“芳”字,由“方村”变为“芳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方村”变“芳村”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朝有两位方姓兄弟是忠臣,为避免王莽的迫害,他们携带家人,弃官南下,隐居避难。过了若干年,这支方姓家族中有一小支宗亲从福建某县迁来定阳县(即今常山县)北郊西山村附近,在一片旷野处建房安居,繁衍生息。
后来,村民们在村口建造了一座凉亭,亭门上题写了“方村”二字。于是,方村这一地名才被世人所知。如今,西山村还流传着这句俚语:“先有西山,后有方村。”可见,方村的历史比西山迟。
方村的村名用了近千年,到了北宋宣和年间,改为“芳村”。这就与方腊起义有关了。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方腊在安徽歙县发动起义。义军相继攻占睦州各县,准备攻打衢州城。方腊命令一支先头部队从开化直下常山,抄小路日夜兼程偷袭衢州。义军兵马路经方村时,作了停留休息。村村民见义军到来,热情接待,一致认为方腊是本宗族中的大英雄,当天就有好几位青年自愿参加义军,也有村民捐献军粮物资,支援义军。不久,义军一举攻占了衢州城。紧接着,义军一直打到杭州,占领了江南6州50多个县,震惊了北宋朝廷。
次年正月,宋徽宗命令童贯率精兵15万余人,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军。官军所到之处,见到起义军住过的房子就烧,见到起义军的家属就杀,见到姓方的男女老少更是恨之入骨,非斩尽杀绝不可,残暴行为,令人发指。在这大难临头之际,方村村民为了活命,大家紧急行动起来,趁天未亮就携老扶幼离家躲避,隐藏在远处的深山老林之中。
这时,有位略通书理的方老伯忽然想起一件事,那是一件关系全村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就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找来笔墨,赶到村外凉亭处,果断地在“方”字上加了个草头,变成“芳”字了。
然后,又在凉亭门柱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幅对联,以迷惑官兵的视线。对联如下:
芳草萋萋喂牛羊,村民庸庸种稻粮。
这副对联大意是说,我们芳村这地方,青草长得茂盛,可以喂牛喂羊;芳村的村民都是普普通通的小民百姓,只会劳动,种种稻谷粮食,不会干别的事情。
当天下午,官军杀气腾腾追赶义军来到方村。为首的官军头领叫张叔夜,他除了武艺高强外,肚子里还有点墨水的。
他骑着高头大马走近凉亭,怒目一看,只见凉亭门额上有端庄刚劲的“芳村”二字,暗思这两个字写得好;再细看门两边的对联,特别是“芳草萋萋”那四个字引发他的联想,这明明是《黄鹤楼》中的词语,用在这里却很恰当。
想不到在这荒野之地,居然还有这么一位熟读唐诗的儒生,看来这个村里的人还算老实,只会劳动,种稻种黍。张叔夜沉思片刻,手一挥,号令他的部队绕过芳村,向芙蓉方向前进。这样,全村安然无恙。
方老伯在危难之际,把“方村”改为“芳村”,蒙骗了官军,全村人民躲过一劫。为此,村民就沿用了“芳村”的村名。
芳村山清水秀,田野宽阔,气候宜人,经常有外乡人迁此安居。经过南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代时候,芳村的居民中除了方姓人氏外,还有王姓、徐姓、张姓、李姓、江姓、何姓等,人口大大增加,农业、手工业也大大发展了。随着商业经济繁荣起来,店铺林立,形成一个小乡镇。
炉山庙
那时,佛教盛行,各地都建有寺庙殿堂,供奉老佛,常年祭祀,香火不断,以求风调雨顺,护佑地方安宁。芳村虽地处山区,也不例外。村里有些人提议建一座佛庙,以供村民祭祀。这座庙叫“炉山庙”。
据年长老人介绍,1958年时,炉山庙还是在的。这座庙是清朝乾隆年间重建的,庙宇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华丽。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四大金刚,另一间殿堂里还供奉着关公圣帝,气势庄严肃穆。
传说,如果走进殿堂,不小心踏上安设在门槛边的机关,站立着的四大金刚会慢慢地走到你面前来,向你表示迎接之意。胆小的人会被吓出一身冷汗。炉山庙里有一口两人合抱的大铜钟,每当时辰一到,悠扬的古钟声,连两三公里外的村民都能听到。
钟声激越,炉山庙的名声也远扬在外。清代末期,芳村有一位名叫汪文隆的儒生,很敬佩村里的先民自筹资金,同心合力建造炉山庙,特别是花费巨资购买了这么一口珍贵的铜钟。汪文隆感慨万千,在寺庙右侧的书房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题为《炉庙钟声》的诗歌,赞美炉山庙。诗歌如下:
炉峰突起水中央,
收尽源头几许长。
寂寞空山敲夜月,
随风吹到读书堂。
后来,这首诗随着众多香客游客传播,据说在江苏苏州一带很有名。因为那里的市民都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自豪,所以看到类似的诗句就很感兴趣。有些苏州市民还专程来到芳村游览炉山庙,感受感受“寂寞空山敲夜月,随风吹到读书堂”的悦耳钟声。这钟声在芳村上空响了200余年。
如今,炉山庙旧址已经成为芳村镇政府宿舍和会议室所在地,但每月初一、十五,尤其是重要佛教节日,仍会有数以百计来自周边乡镇的善男信女,凌晨时分到炉山庙旧址前燃放爆竹、焚香磕头、顶礼膜拜,政府宿舍的外墙被蜡烛火熏得漆黑,沿墙根数十米的地面上插满香,可见,在老百姓心目中,这里仍然是庙,是佛祖居住的地方。
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如果有一天炉山庙能够重建,还寺于民,相信这里的崇善积德之风会更加浓厚,社会风气会更加和谐。
来源:常山旅游
作者:徐德河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思意金什公全组胛不润什大意宿的-含洪么思蕃思桂鎏思大这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